当前位置: 主页 > 体验 >   正文

「意义的创造是体验的高峰」全面解析什么是「仪式设计」?

导读: 近几年「体验」或「体验设计」的概念,蔚为新显学,也许来自过往单纯消费或交易行为,俨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及渴望,因此,期盼每个行为的背后,都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内涵。当然要加上先进VR技术,从而得以身历其境,得到真实逼真的感受,诸如此类情况,早已全面蔓延我们现实生活中。  这就是「体验」,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:「体验是由感觉产生记忆,许多次同样的记忆连在一起, 所形成的深刻经验」,体验的形塑与创造

  近几年「体验」或「体验设计」的概念,蔚为新显学,也许来自过往单纯消费或交易行为,俨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及渴望,因此,期盼每个行为的背后,都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内涵。当然要加上先进VR技术,从而得以身历其境,得到真实逼真的感受,诸如此类情况,早已全面蔓延我们现实生活中。

  这就是「体验」,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:「体验是由感觉产生记忆,许多次同样的记忆连在一起, 所形成的深刻经验」,体验的形塑与创造,是尝试透过设计的思维,经由多重维度的模式、内容及载体,直击人们的感官并与之互动,最终目的,无不希望能创造一种超乎期待的感受,意犹未尽的体验感。

  谈到「体验」,不得不提有体验王国之称的迪士尼乐园,我喜欢用「体验的结界」来形容那个由人工所打造,却能完整呈现内容真实性的吸引力场所。

  迪士尼透过精心设计的剧本为底,加上缜密的人物情境互动及活动的串连,总能让游玩其中的人们产生共感,而这种体验每次都是独一无二,即使离开园区,但被创造出来的感动,总能如种子般地深植于内心。

  简单的说,服务设计(Service Design)就是如何从服务需求者的立场出发,同时关照到服务系统中的所有利害关系者,透过有形、无形的互动媒介,创立缜密且有效的服务经验。因此如何从单点的服务接触(Touch Point),灵活运用实体证据(Evidencing),让无形服务有形化,让服务从点(互动)到线(情境)最终到面(活动),线性而下创造服务成功的效果。

  而服务设计的层次,较属理性层次,如何让功能、效率、价值传递,能确实对价,让人有感,「体验」就延伸成为下一阶的目标。相对于服务,体验创造出来的是有别于服务「功能性」,而是与感官紧密相扣的「感受度」,从而牵引五感,产生多重感知,不仅留下深刻印象,也将触发「感性因子」,诚如《体验经济时代》一书作者所说:「商品是有形的,服务是无形的,而体验是令人难忘的。重点不是问顾客『我们做得如何』或『你需要什么』,而是努力追求『你记得什么』。」

  当人们逐步从纯粹追求物质,进化到追求体验,感性就成为必要条件,也宣告追求性价比的时代终将过去。好的体验,总能超越SOP,也因此有人说「体验型活动」是藉由与顾客相处所传递出的价值及意义来获利。背后传递的更涵括一个品牌的品牌权益。而过往用于品质管理界的「狩野模型」(Kano Model)也是解释体验的好依据,模型中的「魅力品质线」(Attractive Quality),意指超越顾客期待、跳脱物质层面的品质,因而更能往心灵与感觉创造的极致感受,成为服务极致的表现。

  只要能创造一段难忘的美好体验,就能有效创造回流,成为商场常胜军?事实证明并非如此,过往的行销学观点,不断要让顾客满意,并进一步追求顾客的忠诚,但实施起来才发现并不容易。其中重点在于选择权的失衡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善变,如何让客人成为忠实粉丝,如同宗教信徒般的忠实及狂热,成为品牌的终极目标。但真有可能吗?

  「圣诞节当然要吃肯德基!」40多年前,因某位在东京教授外语的白人教师,想重温家乡吃火鸡过节的感受,索性到肯德基买了炸鸡解馋,一位路过的广告创意人留意到这个需求及感受,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符码,毕竟对于日本来说,圣诞节这样一个外来的节庆似乎少了一点参与感,而将这洞察推销给肯德基。

  从此,炸鸡成为「节庆符码」及日本独有的圣诞节仪式,如同台湾中秋节要烤肉般的巧妙。也许你会说,这只是一种广告手法,但从最初的风潮到成为全民共识,正是出自能洞察需求背后的缺口,从而透过赋予物件意义性,使物件成为填补节庆需求的实体证据,而符码的存在与行为的互动,于是成为一种仪式性行为。

  另一个例子是由日本雀巢出品、名为「KITKAT」的巧克力饼,只因发音近似九州方言「一定会胜利!(Kitto Katsu to)」,因此成为一种考前相互赠送的祝福小礼。

  根据官方说法,每当接近考季,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会购买,并有两成的考生会把它当成护身符带去考场。

  关于仪式设计(Ritual Design)的理论,最初受宗教仪式研究的启发,近年也发展出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论,并落实在生活产业。早有许多知名品牌实践这样的概念,如 Apple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  而仪式设计背后追求的,是一种制约般的「仪式感」,如同《小王子》书中一段对话,狐狸曾告诉小王子:「你最好要每天同时间来……我就开始有着幸福感。当时间越近,我越感到幸福,从而发现幸福的价值……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。」小王子反问,什么是「仪式」,狐狸回答:「就是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,让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」这故事背后的精神,似乎与体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只是多了制约性,也因此让人更具认同感。

  该如何设计一段让人有高度共感的仪式活动,关键在于能否从人本中心角度思考服务接受者的文化脉络,找到其关切的意义与价值,透过互动来创造连结感。

  尤其当我们知道「意义的创造,是体验的高峰」,因此,如何透过仪式的象征性,让人们在体验过程中更有所感,让物件及行为成为中介,有效引动五感六觉形成记忆点,就是核心概念。

  服务设计追求功能性的满足,因此当服务精准到位,透过「交换」传递彼此价值。当进到体验设计,超越标准的品质,情感性的尊荣及细节处理,最终都因体验所创造的「共感」而令人回味不已。但即使如此,仍旧不如仪式设计从意义性切入,企图创造「约定」般的关系来得深刻有力。

  最终,「体验」势将成为现代人追求一种美好生活的必要路径,透过多感官互动,强化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动。而「仪式设计」势必将成为扩大体验意义感的新救赎,透过仪式来维系更深刻的连结,让双方的关系,如约定般紧紧相系,从而建立使用者与品牌的高度共感,而品牌也乐于与忠实顾客建立更绵密的关系。产业的未来将是建构在仪式行为上,从此一期一会,循环不断,从服务到体验,最终来到仪式。

  林事务所(HAYASHI office)代表& 服务设计师,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兼任讲师,日本AIA联盟伙伴,《周刊编集》专栏作家,文化部、教育部等专案审查委员,业师。2015年创立林事务所,倡导洞察力及企画思维之重要,多年来透过设计工作坊、文字论述、演讲倡议及顾问辅导,以服务创新、人本设计方法、风格策略,协助生活型态产业转型升级。近期积极协助台日地域活化专案,希望世界更美好。

  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

内容